這部從古建筑保護到古建筑修復的史書,逐漸引起了全國和社會的廣泛關注。短短的幾年,古建筑的修繕經歷了幾次主流觀念的轉變,包括修舊利廢、修新如舊,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陳舊,建筑審美和時尚也似乎格格不入。
一、修舊如新。
很多人都知道刷墻是古代的老物件要重復使用,所以應該是閃閃發亮,然后噴漆、刷水泥、貼瓷磚…,一定要時髦,才能讓古人的建筑如此珍貴;一定要光滑、光亮才能達到新的目的。直至有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跑出來痛罵,這一比歷史風吹雨打更嚴重的破壞行為才漸漸得到控制。
二、修舊如舊。
與穿越相比,修舊利廢如新,修舊利廢有效地達到了古建筑保護的目的。從這里,我們才真正發現了先民們的聰明才智,也懂得了真正的工匠精神,因為我們發現人才匱乏,許多生產工藝瀕臨滅絕。隨著文化走向缺陷,我們失去了太多有價值的東西。
三、修新如舊。
不應止步于保護,而應充分發揮前人智慧結晶的價值,應用于古今,應用于現代生活,這是古建筑工作者的使命。這股主流思潮之下,各種古舊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似乎人們在這一氛圍中找到了歷史歸屬感,復古成為建筑界的一種新時尚。
有建筑師表示:對古建筑者而言,重建仍需繼續前進,因為每座建筑物并非獨立的個體,而是與周圍環境相融合。在設計和制作這些作品的時候,需要結合當時的意境。只是全景式的融合,那個時代的畫面感才能回到我們的生活中,整個場景需要一如既往地修復。這個課題更加復雜,對我們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在經典中,可陶冶心靈,陶冶情操,而古典更是文化的結晶。沒了文化就沒有靈魂、生命,建筑就沒有希望。
最后借用一句老話:能把時間留住的不是愛情,而是建筑。